从赵丽华看近代诗歌

作者:黄新星 2009年02月17日 21:51:26 浏览:487
第一次听到“赵丽华”这个名字,是源于去年网络上的一次恶搞
    我当时就迷惑了,一个诗人的诗歌有他们说的那么烂吗?
    那时候,我还没开始去写诗歌,但我已经很喜欢诗歌。喜欢《再别康桥》,喜欢《雨巷》等等,我认为诗歌都应该是像这样具有美感的。当我在网上找到些赵丽华的诗歌时,第一感觉的确是分行的文字而已,自由诗歌怎么能这样的自由过度呢?诗人都已如此,中国的诗歌真的走向末路吗?
    “梨花体”事件给了相当的震撼,于是我就试着开始写一些自认为有美感的诗歌,再后来我在“梦缘人文学网站”的站长“闲云野鹤”的邀请下,进入了文学论坛,在这里我接触的现代诗歌的天地开始广阔起来。
    我慢慢发现我曾推崇的“三十年代”风情的诗歌的确存在局限,很多人都在和我一样模仿着,无病呻吟,形容词的堆砌,剥开文字的外衣,里面什么都没有。于是,我开始在论坛和博客间搜索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由于有一定范围内对诗歌的接触。当我看到“本少爷”的博客时候,我突然被里面的那些诗篇深深吸引了,于是我再回头看“赵丽华”的诗歌,这时候的我好象豁然开朗,诗歌原来可以这样写,诗歌的确可以这样写!
      随性的文字,生活中的任何物,都可以而且更能融会诗歌。这样的诗歌融入了生活更具有生活的底蕴,是内心世界和外世界有机的结合。也许有人还会说:这是诗歌吗?一点美感都没有!那么我现在想问那些人:为什么一样的菜料和调料放在一起,有人能把自己炒出“一级厨师”,而也有人炒的自己也下咽不了呢?这和诗人写诗歌是一样的道理。
      我现在对“赵丽华”的诗歌的认识是“四两拨千斤”,她的诗中暗藏着一种精致的和细微的智慧。当然对现代诗歌没怎么接触的人,比如说先前的我是很难体会到的。
      70后诗人“本少爷”曾这么说过:诗歌界目前的不景气原因不在现在的诗人,而是政府的教育部门跟进不力。普及教育做得太差,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观念。我很赞同他的说法。我就是个例子,我在读大学前接触的基本是古诗词和一些几十年前的作品,所以我当时一下子也适应不了赵丽华老师的风格和很多现代诗人的风格,总感觉过于散漫。
      时代的变革有很大阻力,文学的推进同样要面临阻力。在中国近代提倡白话文的时候,也碰到很多的“卫道士”。值得高兴的是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从不缺少像赵老师一样的“清道夫”,且“清道夫”最终都能战胜!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大众了解和适应一次文学性的变革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将缩短。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炒作也层出不穷,就像去年炮制赵老师的“梨花体”一样,甚至有人还做出写诗软件。我试过那软件,做出来的诗歌简直是侮辱诗歌,没有血肉,没有血液,没有感情,简直是荒谬!
      写这篇文章,我只是想以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身份告诉所有人,中国的诗歌一直是在前进中,要理解诗人首先得了解诗歌,别做盲目的跟从炒做者,不要无来由的伤害真正的诗人。同时也想借此给探索诗歌发展的诗人们传递一个信息,赵丽华她是成功者,所有探索诗歌发展的诗人最终都会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就像赵丽华老师说的那样,“梨华体”事件将会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次契机!目前的趋势说明,中国的诗歌的确有复苏的迹象,网络上尝试写诗歌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