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3]上山下乡

作者:百万飞龙 2009年05月03日 08:22:40 浏览:381
1968年12月,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发表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上山下乡高潮。1974年7月,17岁的我,高中毕业报名上山下乡。本想去西部边疆,因没有名额,只好报名到了福建省的北部“边疆”——松溪县。成为当时近千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从此离开父母,投入社会,也算参加了工作。也许是男孩子的志向,也许是叛逆心理,想法是要离家远些。

我们8名同学被分在了城关公社长巷大队垱布生产队,其中五男三女。我是当中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一个。不过,也许正处于发育期,第二年我就跃升为身高第三了。

 

那是闽北山区,大南山下,山清水秀。种水稻为主,都是梯田。出工劳动是辛苦的,特别是“双抢”时节。但我年轻好胜,不服输,挑担子能挑二百多斤,还要走田埂。田埂又窄又滑,只有十几公分宽,每隔三、四十公分还种有田埂豆,每走一步,都要把脚指头抠进田埂里。(可能是那时的原因,我的脚指现在会拧人)。第二年队里安排我开拖拉机,有的梯田上面到下面有两三米高,而且烂泥田多,有时开拖拉机从上面的田到下面的田,会一头扎进烂泥里,着实费劲。白天出工,早晚还要到自留地种菜。晚上则到队里评工分,与农民在一起学会了卷“喇叭筒”抽烟。农民们都很朴实、正直,虽然我年龄最小,但评给我的工分是8个知青中最高的,9点5分。

我当时是遵照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教导,抱着扎根农村的志向下乡的。下乡前,爸爸要我把中学课本都带着,我利用农闲时、大雨天,基本把中学课本读了一遍。走向社会,才感到学习的重要,发觉同学都有比我强的方面,发觉在学校时浪费了大好时光。我们同学中有文学很好的,有会乐器的,有会唱歌的,会美术、会体操的,还有会武术、会厨艺的,他们都成了我的老师,我们相处的很快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小,他们也都照顾我、让着我。至今,我会经常回忆那段时光,想念他们;现在虽然各奔东西,多数都保持联系。

1976年底,我和另一名同学应征当兵了。这段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当兵和以后的工作都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当好兵,因为我经过了苦与累的磨练。1977年高考恢复了,到1980年,上山下乡停止了。对这段经历我不后悔,上山下乡虽然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也给一些知识青年造成了悲剧,但青年、知识分子经受各种锻炼是必要的,只是时代、方法不同罢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经历。唯有遗憾的是:我没有取得第一学历的大学毕业证。

 

(2004年8月11日,三十年后知青同学在福州聚会)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