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我嘴很馋,那时也没有现在那么多好东西吃,最渴望吃蛋糕、面包、饼干、糖果……。
那时虽然生活较艰苦,妈妈总能够调节得很好。她蒸的馒头特别香,还会做花样,诸如小鸡、莲花等等。家里养鸡时,总是多养母鸡,在蒸馒头时,打一、两个鸡蛋和在面里,蒸出来的馒头跟蛋糕一个味(那时糖紧张,多用糖精)。我最喜欢吃贴在锅边上的馒头,因为底下会有一层烤得特别香。吃饭的时候我不舍得吃,经常偷偷地藏起来,留在上学的路上慢慢地啃。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那时,爸爸喝酒时的下酒菜大多是花生米,山东老家每年会寄几斤,妈妈炒熟后装在瓶子里,专供爸爸喝酒。我馋在心里,时常偷偷地抓一小把,藏在口袋里解馋。爸爸有时会发现花生少了,但从来没有严格地追究,我也没有敢承认过。
孩童的共性都喜欢吃糖,计划经济时期需要糖票,因此吃糖也很稀罕,有客人来,冲一杯糖开水是比较盛情的招待了。只有过年、或者有人结婚时才会有糖果吃,我总是放在嘴里慢慢地含化,还会藏起来慢慢地解馋,当然也会送给最要好的同学朋友。
兄弟之间我是老大,爸爸、妈妈教育我吃东西要让着弟弟们。家里杀一只鸡,鸡腿从来不是我的。1980年1月,我当兵第四年第一次探家,当了排长也有了工资,在广州火车站下狠心花两块钱买了一个鸡腿,觉得很解馋。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物资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逐渐的长大成人,除了熊掌没吃过以外,想不起来有什么东西我没有吃过,也忘记什么叫馋了。蛋糕、面包是早餐的主食;春节买的糖果到来年春节,化了也没有吃完;下一代更幸福,在吃的方面从来没有缺过,孩子对鸡腿都不屑一顾。
老一辈说他们是在苦水里长大的,说我们这一辈是在糖水里泡大的,那么,下一辈则是在蜜水里浸大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