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86]打 狗

作者:百万飞龙 2009年09月03日 20:30:23 浏览:448

1974年,我17岁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我们八名同学被分在了福建省的北部“边疆”——松溪县城关公社长巷大队垱布生产队,其中五男三女,我是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其他知青同学有的比我大三岁。这个年龄,还是长身体的时候。尤其是我,还未完全发育。刚下乡时,包括女同学在内,我也是最矮小的一个。

 

  我们知青点的同学应该说表现较好。从来不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也没有发生与当地女青年的不正当男女关系;而且理所当然地成为村里的文体骨干队伍,我们知青多数是生产队文艺宣传队、篮球队、广播站、民兵排的成员,为村的文化建设增光许多;在生产劳动方面虽然不如农民,但都很积极,最少是力所能及。

  劳动是辛苦的,尤其是对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堪重负的。加之那时生活物资匮乏,缺少“油水”,经常感觉饥肠辘辘,营养明显不足。特别是“双抢”农忙季节,每天五顿饭(上下午中间一顿由生产队集体供给)还不觉饱。我中午饭要用大号饭盒蒸1斤半大米,因为饭盒小米多,蒸熟的大米基本没长大,这样有时还不觉得饱。因为劳动辛苦,中午菜经常是吃蒸熟的土豆或者芋头沾虾油或酱油。

  当地村民对我们知青都很好,农民们都很朴实、很友善。有时会给我们送些菜来,多数是芋头、马铃薯或自己腌制的咸菜。知青同学们想改善生活,却苦于囊中羞涩。

  那时,可能是为了防止狂犬病,政府不准养狗,并号召打狗。在农村养狗看家护院已经成为习惯,很少有人理会打狗的通知。于是有同学提议打狗。遵循“兔子不食窝边草”的古训,我们间或借到县城看电影之机,在看电影之前,在县城的居民小巷中游荡、伺机打狗。

  同学们研究了一套办法,用一节打通的粗竹竿,内穿绳套,靠近狗时突然套住狗脖子,狗挣扎时也咬不到我们。把狗勒死后装进米袋,看完电影后背回家。

  狗肉很香,且营养丰富,据说入冬时食用能抗寒。福州人有许多吃法,尤其是狗肉火锅特好吃,添加些料酒、陈皮等佐料……。现在想起来,还禁不住口水翻涌。有的本村村民知道我们吃狗,因为村里并没有人家丢狗,也不追究我们的狗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还邀请要好的本村青年一起喝酒吃狗肉。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狂犬疫苗已经很普及。政府对农村养狗虽然没有提倡,但也没有禁止;如今城市也有部分新兴贵族,把养狗作为宠物,更有许多人饲养名贵、引进品种。狗肉还是南方许多地方酒桌上的上等佳肴,各类狗肉馆比比皆是,人们再也不会因为肚子缺油水而打狗。但我仍然喜欢吃狗肉,时常回忆下乡时打狗的经历,回味下乡时狗肉的香味。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