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随着时代上山下乡了。我们八名同学被分在了福建省的北部“边疆”——松溪县城关公社长巷大队垱布生产队,其中五男三女。
下乡初期,由于新建知青点,我们临时住在老乡家里,吃饭实行派餐的方法,每天轮流一家。我们真是享受了一段“饭来张口”的日子。
我们知青点建成搬进新居后,我们自己做饭吃,不管厨艺好坏,不论男女,实行轮流值日制度,每天一人做饭。既要早起,当天还要出工,自然辛苦许多。还不能不认真,因为如果你不能按时做好饭,或做成夹生饭,就会影响当天出工,同学们即使不埋怨你,你心里也会感到难受。最初时我们不会烧柴,误工或吃夹生饭是难免的,还常常被烟熏得一脸哭相。
知青点是一排新瓦房,干打垒的墙冬暖夏凉,进门右手最边上一大间是厨房兼餐厅。锅灶是农村特色的,一口大锅用来煮饭。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同学都学会了烧柴、煮饭炒菜,这也是“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成果。
由于中午时间短,我们通常早饭、中午饭一起做,用饭盒蒸大米干饭吃,锅灶内有火灰,中午能保证饭还是温热的。农忙时我一顿吃过1斤半大米,因为饭盒小米多,蒸熟的大米基本没长大,这样有时还不觉得饱。中午也没有时间炒菜,在蒸饭时,同时蒸一些土豆、芋头,中午蘸着酱油或者虾油当菜吃。
晚饭,我们通常都是男女平等、统一吃稀饭,每人半斤大米,煮出来的稀饭很浓厚,加上新米不出饭,用大碗也只能装一碗。女同学经常吃不完,我则感觉不足,女同学经常接济我。下乡第一年,不论男女知青每月的口粮都是45斤;当年底,生产队给我们分了800斤稻谷,男女知青还是都一样。每百斤稻谷能加工出70斤左右大米,无论男女都有结余。蒸饭个人用自己的饭盒,可以根据自己的饭量加大米;做稀饭用一个大锅,只好男女平等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不公平,但那时没有一个女同学提意见。
知青同学都是福州人,福州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多数同学都会做几道菜。遇到节日、喜庆活动,农闲或者下大雨时,我们就聚在一起弄吃的改善生活,我向他们也学了几手南方饭菜。
如今,我的饭量还不如那时的女同学。回忆那段时光,虽然那时生活清苦,感觉亏待了女同学,但同学们从来没有因为吃饭发生矛盾,女同学都像大姐姐一样照顾我(她们实际年龄也的确都比我大)。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两年的共同生活经历,友谊和感情根深蒂固、此生不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