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写书信?——国庆征文(12)

作者:百万飞龙 2009年09月19日 10:59:02 浏览:588

我经历过五次邮票涨价,从8分、2角、5角、8角涨到1元2角。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增多了,涨价也属自然。书信,作为过去人们主要的通信联系方式也在逐步改变。

  刚下乡时,由于是刚走上社会离开家庭,我对爸爸、妈妈说:一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爸爸说:一个月一封就行。开始写得比较经常,后来也就个把月写一封。当兵以后也是开始写得多,后来逐步减少,但基本保持每月一封信。谈恋爱时写得最多,除了信在路上走的时间外,只要接到来信,必然及时回信,个别时间没有及时回信的话,那一定会做一番检讨式的说明。现在回想起那段写信——盼信——读信时光,仍能体会到日子在期待中变得急促而美妙的感觉,真所谓“鸿雁传书”,那是一笔一画之间的绵绵情意。有了孩子之后,写信又渐渐减少了。在那些写信的日子,能收到信就是最大的快乐,长时间没收到信,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那时电话很少,打电话很困难,必须走很远的路到邮电局里才能打电话,价格又较高,有时打通了又找不到人,即使是找到人了,通话质量也很差。往往在邮局里使了很大劲、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话说清楚。1982年,我休探亲假,通过介绍谈了未婚妻,当时我在司令部任参谋,回部队后,通过军内专线要通了她单位的电话,因为没有找到她,只好作罢。

  那时,遇有急事时,多数是打电报。打电报很讲究,除了地址必须清楚以外,写电文不像写文章,更不能像说话,近似于文言文,如:“16日16时生子,母子平安”、“28日回沭”。在部队时,听说谁有电报来,多数是坏事,如:“母病危,速回”、“父病故,速回”等,连队指导员就要考虑怎样做思想工作了。

  1994年我家里安装了电话,1997年我有了第一部手机,至今先后换了5部,现在我们家人手一部手机。儿子上大学,首先提的要求是买手机;我多次动员妻子买手机,她嫌贵拖了很长时间,我对她说:有了手机,有事打个电话就行,不用跑腿了,又方便、又安全。最终她被我说服了。自从电话普及,尤其是有了移动电话之后,再也不写信了,更不用打电报。那串阿拉伯数字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千里音讯一线牵,再不用劳心费神加班加点提笔在信笺的方格里做文章了。想家了,打一个电话;有事了,打一个电话;逢年过节时,打个电话轮流与爸爸(爷爷)、妈妈(奶奶)说句话;向亲戚、朋友问声节日好。既听到了声音,又表达了意思,何况节假日打电话还可以优惠。有一年,爸爸批评我说:“你现在懒了,连信也不写了”。我说:“现在都有电话了,谁还写信呢。”

  书信不仅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产物,见证了许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见证了我国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可视电话犹如面对面交流,手机可以发送短信和照片,电脑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在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方便、流行的IT时代,谁还有闲情雅致手写一封书信?写信已经被电子邮件所代替,民用电报已经成为历史,传统手写书信亦必将被淘汰,必然会让位于现代通讯方式而功成身退,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东西与南北、城市与农村、中国与世界已经没有距离,地球正逐步演变成一个没有距离的村落。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