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歌

作者:余一 2009年09月23日 22:49:18 浏览:406

——记前进中的菏泽学院大学生通讯社

菏泽学院大学生通讯社成立于2006年4月8日,是在第一次纳新后随着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在校报主编李志强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起来的。时至今日,学通社已有71名成员,其中西校区分社有21名,共分为采访部、编辑部、秘书部、外联部四部,共设社长一名,副社长四名,主要从事校报的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逐渐成为校报的左右手了。在校报200期的日子里,我和许真真两人努力把这段日子串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通社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多地支持学通社工作。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学通社成立之初,所有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我们的第一届社长韩波以他的责任心和睿智终于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正如主编李老师说,“韩波一开始,整天让人看着不是很舒服,但是感觉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而且之前他还曾经创办过集邮协会,已经有了很好的管理经验。还有景佳副社长,在此之前,他是我校广播站记者团团长,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

学通社在此之间逐渐完善了制度建设,成立了采访部、编辑部和秘书部。每个人各司其职,05至06年度第一学期共在校报上发表稿件70余篇,策划采访数十次,在报纸上开创了校园生活这块园地,并且在这块园地里结出了丰富的果实,为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导航作用;还独立策划了运动会专刊,并且配合着编辑老师进行博士风采栏目的采访,很多篇优秀的人物通讯跃然纸上。

在第一届社长韩波的带领下,我们在学通社里找到家的感觉,一起与校报共荣辱。每期报纸就是家里的收入,不容出一点差错。每每纳新,家里就多了一些成员,家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如景佳、李晓、于京京等,他们真正做到了“沟通上下,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和社交能力”,所以在06年的校报合订本中,学通社的稿件几乎占报纸总稿件的50%了。

众志成城,搞好家园建设

06年9月的学通社纳新后,在10月22日学通社举行了06年颁奖典礼暨新成员欢迎会,表彰了05至06年度的优秀学生编辑和学生记者。紧随着11月社长换届选举,在广大社员的支持下我光荣地当上了第二届大学生通讯社社长。通过和主编李老师和韩波协商,决定在学通社里增加了一个外联部,主要是加强对外交流和洽谈一些广告事宜,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人员的增多,家的凝聚力显得异常重要。我和韩波找李老师策划新诗九十年一系列活动。活动之初,我们组织所有成员齐心协力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我心目中的十位诗人、诗歌征稿以及整理菏泽学院诗歌群等,为诗歌专刊的出炉积极准备。紧接着我们又策划了以“与诗歌同行,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同行”为主题的新诗九十周年晚会。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了怎样像家靠拢,怎样一心一意地为家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由学通社独立策划的诗歌专刊(四开八版),其实这个八版办得也确实不容易,我们熬了两天晚上,终于在12月20日如期出版。这一活动在山东省高校中属于首例,报纸出版后得到很多方面人士的肯定,并且许多诗歌刊物都予以报道。这些活动使学通社在对外交流上上了一个台阶,记得一次和北师大的谭老师聊天时,他说,“在菏泽学院还有一个做诗歌做的这么好的社团,在诗歌的今天真是不易。”

学通社还担任了校报的校对、发行等工作,可谓是校报的左右手。很多读者也许都会天真地认为,报纸的编排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然而直到真正参与了报纸的编辑工作才深深地感受到每一篇稿子,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个字都要倾注心血,几经修改。特别地每次报纸出刊时,我们拿到报纸的那一刻,心情是最激动的,学通社和校报一起成长,一起慢慢地经历蜕变,脱去了层层的外壳,破茧而出。

红杏出墙春意闹,沐浴西风亦东风

迎着2006年的三月之风,西校区分社已培养了若干名较为合格的记者和编辑。一年来的发展,西校区分社已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生社团。它切实作到了“沟通上下,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和社交能力”。通讯社全体成员密切观察西校区内各种新闻,努力做到了“及时、质量”。

成立以来,西校区分社经历了两任社长,两次纳新。前任社长魏玉开来自04级资源与环境系,曾担任《西苑》文学社副主编,文笔不凡。而现在任社长秦绪红是05级机电工程系宣传部部长,也有一支能记录校园动静的笔。其他成员皆来自西校区六系,也是各系文学方面的精英。通过及时的纳新与严格的选拔,目前西校区分社成员共有21名。

《菏泽学院报》是菏泽学院全体师生共同的报纸。由于校本部与西校区分居两地,西校区内的新闻很难与本部共享。而西校区分社的成立恰好填补了这一遗憾。自西校区分社成立以来,《菏泽学院报》出现了越来越的有关西校区的新闻稿件。而文艺副刊版也不再只出现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经济系了,学前教育系、机电工程系、动物科学系、园林工程系、资源与环境系的同学也成为校报的常客。也正因如此,西校区同学才开始踊跃投稿。

西校区分社努力配合着本部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博士风采《努力走在学科的前沿》与风华正茂《他,就是这样的》。对刘玉梅博士的采访,是西校区分社成立以来我们独立完成的一份采访工作。尽管其中有些许茫然与紧张,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采访锻炼了他们,也让他们知道了如何进行采访。因此,对魏玉开同学的采访就相对轻松多了,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另外,就是西校区内《菏泽学院报》的分发问题。记得以前报纸都是一月才见一两份,上面的新闻稿件也都是许久以前的,同学们对此也毫无兴趣。而自西校区分社成立以来,报纸的分发工作理所当然地交给通讯社成员来做。于是每份报纸都能及时地分发到各个班级以及办公室老师手中。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阅读《菏泽学院报》了。看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读着校报,听着他们对校报的感受,我们由衷地笑了。也许这就是付出的收获吧!

其实,最让我骄傲的还是西校区通讯社对187期报纸第四版的编排,这也是他们独立完成一个版面的开端。由于从未经历过这种事情,所以刚开始时似乎一点头绪都没有。因此从筛选稿件到修改稿件再到排版到最后出版,每一步都牵挂着我们西校区分社成员的心。到187期的出版后,听到编辑老师和通讯社成员的赞叹,听到同学们的鼓励,使分社成员们更加信心百倍。我们相信:只要把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就一定会做的好;只要勇于做就一定会成功。

作为西校区通讯分社,他们时刻关注着西校区的动静。不为别的,只为让本部更多师生了解西校区;不为别的,只为那一颗颗心不再遗忘牡丹区这座古典的建筑;不为别的,只为校本部与西校区本为一家。

一支笔能记录心灵的每一次震撼,追求一种精神文化的永存;一支笔能创造丰富的校园文化,诠释不朽的大学精神,这支笔就是大学生通讯社。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