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歌地理化状态的消失,诗作的宏大题材有待出现
谈及校园诗歌的创作现状,我们无法回避诗歌正面临着“左邻右舍”尤其是影视和网络的冲击和挑战,它的读者群也正在被瓜分和挤压。但是,诗歌这一古老体裁却始终富于自我更新的活力,在经历了“四五”诗歌、“朦胧诗”和“地震诗”三次热潮之后,校园诗歌又在异军突起,在对峙和互补中呈现自身价值。特别是网媒的加入,校园诗人、校园诗歌团体、电子诗刊的沟通加速,导致了诗歌地理化状态的消失,诗人了解和掌握资料将会更为丰富,为宏大题材甚至史诗的诞生创造了可能,这期间出现了很多诗歌习作者在尝试写组诗、诗剧、史诗等。诗评家张德明认为,诗人间的交流对于扩大新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诗人们成群结队,通过网络、民间刊物以及其他途径互相交流、共同提升,这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人。诗歌活动的频繁举办,诗人声名的日益提升,等等,都会刺激到诗人周边的人们,使他们对新诗产生一种新的看法和认识。新诗借助这些方式,会培养更多的读者和写作者,这对新诗的发展,功莫大焉。不过,这种诗人扎推的现象,对于提升诗人自己的诗歌技艺,迫使诗人苦做内功方面来说,又是有着相当明显的负面作用的。诗人最终都是靠文本说话的,外在的造势再大,没有过硬的文本做基础,迟早都会被诗坛抛弃的。
桐城籍的伊犁诗人毕亮在这方面尝试很多。桐城市作协主席洪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毕亮,“他是一个行走在新疆而心系桐城的人。唯其如此,他的诗歌才充满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桐城文化的景仰。在这组诗中,诗人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也没有过多地运用华丽的铺陈,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对记忆中的家乡风物,进行了深层次的回顾。新安渡,童庄,六尺巷,等等,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成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他的组诗《家乡系列》、《一条河流的来龙去脉》、《一个诗人和他的村庄》、《昭苏行》等,他将家乡文化与边疆文化融合与观照的思考已经深深陷入他的思想里,“巴拉克苏,一个花朵妨碍行走的草原/百花覆盖的鸟群,牛羊凌驾于色彩、芳香之上/悠远的都塔尔传来,一百个古丽黑黑的眼睛/凝视黑黑的羊眼睛。舞蹈自远而近/万匹健硕的马队踏着大地深处的鼓点开始伴舞”与“油菜地深处不断涌出的蜜蜂/和蜜制的泉水,在昭苏或大或小的光芒里/旁而无人地流淌/油菜花映衬的黄昏,种马陆续回家/蝴蝶一样的花瓣在呼唤丰收以及其后的夜晚”,这前后的反差彰显了诗人毕亮对故乡的另一种认知,和对异乡的拒绝与融入,使诗歌完全呈现了一种新的气象。他是内敛的,又是激情的;他是忧伤的,又是苍茫的;他是独立的,又是共同的(洪放语)。广西女诗人杨群在组诗和诗剧的创作上,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体悟,也出了很多好作品,如《神祭》(组诗)、《石牛岭之歌》(组诗)、《相思湖·舞姬》(九幕长诗)等。她的组诗和诗剧有这黑暗的积极之美。特别是《相思湖·舞姬》(九幕长诗)400多行,一气呵成,蔚为壮观。“山顶的残阳砸下来。黑夜覆盖河床。辉煌被埋住了。美貌凝固了。爱情失忆了。艺术走丢了。梦幻却飞起来。”诗中的“相思湖”,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相思湖,而是一个客观对应物,分别对应着“时间的湖”“爱情的湖”“梦幻的湖”……这个湖无处不在,就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诗人情感力的图式变现的极为明显,感情欢快时,诗句短而多,如“任水流走/任血液奔腾/任骂嘶鸣/……”感情悲伤时,诗句长而少,如:“我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乞丐。/诸神额语言也没有了光芒。……”这种情感发泄方式暗示着杨群诗歌的成熟。她懂得控制情绪,操纵诗中情感的饱溢外泄,从而浸润读者的灵魂,让人爱不释手。杨群的这种大胆写作,很明显带有尝试史诗的创作意图。但是也明显存在一定的缺陷,整体诗的节奏还是有点快,写作情绪尚有浮躁的成分,这也许和阅历相关。河南诗人衣水在《黄河的黄》组诗显示宏大题材就显得更为壮观。“据说神农氏把金灿灿的稻谷/敬在神座上。据说燧人氏把蓝色的火焰/敬在神座上。据说伏曦氏骑着万年的神龟/游遍了河洛。据说那张地图/就是浓缩的九州”诗中较为酣畅淋漓的体现了个人化的想象力与历史、现实和个人的发出巨大摩擦声响的碰撞,这种碰撞有着不可消弭的个性言说的力量,诗人的生命感知、时间体温、人生冷暖都在期间穿插不止。这种把个人融入历史长河之中的创作手法显得格外弥足珍贵。吴思敬教授说过,新时期“第三代”诗歌写作者多接受大学教育较之朦胧诗人更具文化内涵。可见创作主体的变化对保持诗歌的艺术品格和人类灵魂深层意义重大。这也意味着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上的前景广阔,不论在诗歌的内涵上还是在外延都能够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当代大学生也应当是诗体创新进步中主力军。
结语
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正在生活和新诗中寻求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眼光逐渐由校内的局促生活转向校外的纷纭世界,由个体的生活感受转向大众中的生活状态,由狭隘的乡愁转向现实的危机。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正如地平线上的日出。在色彩斑斓的朝霞中,在沸腾瑰丽的云海里诞生了,飞跃着,刺激着,正在用他的晶莹剔透的光芒照耀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使我们感到了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的蓬勃生命力。一所大学、一份杂志、一群爱诗的人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不可抹煞的一道风景。
诗人、诗评家赵思运教授在《当代中国新诗创作现状扫描》的访谈中说,现在的诗人分化很厉害,大部分诗写的越来越轻,越来越飘,而一小部分人默默写作,沉到时代的底层。过于聪明的诗人越来越多,并不是好事,我相信,真正的“大诗”都是呕心沥血之作,现时代的“潜在写作”或许更有意义和价值。诗歌写作是一种手艺,更是灵魂的修炼,诗人的优秀不在于以怎样的方式“秀”出,诗歌的事业是考验诗人灵魂的一生的马拉松竞赛。这是对当代诗坛作出了公正的评价,这也要求当代大学生校园诗歌创作能克服这一点,真正地做到“沉”下去,去创作更为优秀的诗作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